广州都市报

您现在的位置: 岑巩县 > 岑巩县新闻 > 岑巩县胡家村党员头雁牵引激活生态产业

岑巩县胡家村党员头雁牵引激活生态产业

发布时间:2023/4/11 12:13:39

抓好村务工作,做好产业管理,是陆芝兰每天的“必修课”。

陆芝兰是贵州省岑巩县龙田镇胡家村副主任,也是一名党员。依托山水资源优势,为带动村民们发展林下蜂产业,年,她投入3万余元,养殖林下蜂60余箱。然而,由于技术不到位,她带民共奔致富路的希望变成了泡影,从产业发展的“领路人”变成“失败者”,陆芝兰并没有气馁。

“坚持就是胜利,我始终相信这一点。”陆芝兰说,自己作为一名党员,又是村干部,如果失败就打“退堂鼓”,那群众也会丧失产业发展的信心,“后来,我爱人又去云南学习养蜂技术,把技术学好之后,我和爱人又把林下蜂产业坚持了下来。”

技术有保障,产业有收益。年,陆芝兰坚持的“甜蜜事业”取得了成功,收益弥补了年养蜂失败造成的损失。年,林下蜂产出蜂蜜多斤,收入8万余元。尝到甜头的陆芝兰,将林下蜂产业入股到村合作社,并利益联结4户贫困户,每年每户贫困户可坐享分红元以上。现在,陆芝兰又有了新的发展打算。

“等我把林下蜂产业再做稳定点,就发动村里想养蜂的人到我们这里学养蜂技术,把蜜蜂拿到他们的手中去,带动老百姓一起发展。”陆芝兰说:“希望把林下蜂产业做大做强,并当做村里的一个产业发展,让村民们赚到钱,腰包鼓起来。”

通过党员“头雁”牵引,激活了这片生态“宝藏”。该村中寨组村民白长恩年开始养殖林下蜂,目前有中蜂15箱,今年林下蜂产业初见效益。“今年收了20多斤蜂蜜,就在寨子上卖了多元。”白长恩说,以前村里路不通、信息不畅,蜂蜜卖不出好价钱,有时候蜂蜜10多元一斤就贱卖了,“现在交通方便,信息灵通,养蜂效益不错,打算把养蜂事业一直坚持下去。”

党员带头干,群众奋力干。在该村上家寨组的麻栗山,工人们正在蚕桑基地套种辣椒。

“在这栽辣椒80元一天。”对于村民杨菊珍来说,在家没事做来基地干活不错,既可以照顾家,又可以挣点零花钱补贴家用。

在村支两委的宣传发动,扶贫政策的支持下,今年,34岁的何云从“建筑工人”变身成为了“产业大户”,通过流转土地种植蚕桑25亩,并在桑园里全部套种辣椒,采取“以短养长、以长育短”的方式,弥补蚕桑产业发挥效益的“空窗期”,提高土地利用价值和产出率。

“种植蚕桑的桑苗和肥料是政府免费提供的,产品公司直接回收,辣椒苗也不要钱,等辣椒有收成了,公司回收后再扣除秧苗钱。”何云说,发展产业,不仅政府大力支持,还没有后顾之忧,一定要做好产业基地的管理工作,让产业见实效、促增收。

“簸箕大个天,一脚蹬到山,出门泥巴路,住的烂木房。”曾经,恶劣的自然环境,不便的交通条件,艰难的百姓生活,让胡家村成为了名副其实的“穷旮旯”。而今,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打响、村民自我革命的深化,通过党员“头雁”牵引,激活了该村生态产业“宝藏”,该村旧貌换新颜,民富笑颜开,实现了从“空壳村”到产业新村、产业强村的蜕变。

现在全村散户种植李子亩,蜂蜜箱,种桑养蚕亩,杂稻制种亩,辣椒种植亩,村合作社养鱼17亩,发展林下中药材80亩,产业发展挺起了全村脱贫攻坚的“铁脊梁”,实现了由产业“空壳村”向产业新村、产业强村的华丽转身,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5万元。

如今,告别贫困,站在乡村振兴的新起点。该村将严格按照“脱贫不脱政策、脱贫不脱帮扶、脱贫不脱责任、脱贫不脱监管”的要求,持续抓好精准扶贫工作,全力补齐短板,全面落实政策,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项目,向“产业兴旺”大门稳步迈向,帮助群众持续增收致富。

“现在我们村的产业逐步做起来了,下一步我们打算以杂稻制种、种桑养蚕、坝区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,以‘党支部合作社农户’模式,合作社持续做好种植户土地流转、技术服务、销路保障等工作,促进产业发展壮大,助农增收。”村党支部书记龙秀刚正谋划着壮大特色农业产业,持续巩固脱贫成果。(贵周燕陈昆)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cengongzx.com/cgxxw/13068.html

网站简介 | 发布优势 | 服务条款 | 隐私保护 | 广告合作 | 合作伙伴 | 版权申明 | 网站地图

当前时间: